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北京10月24日電 《人民日報》10月24日在“鐘聲”欄目發(fā)表題為《為“黃金時代”注入情感力量》的評論,評論指出,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人文交流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潤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土壤。評論全文如下:
孔子學院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當?shù)貢r間10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倫敦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并發(fā)表致辭,強調孔子學院為推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貢獻。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的基礎是語言相通。近年來,孔子學院在英國快速發(fā)展,英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數(shù)量居歐洲之首。這正是中英人文交流蓬勃發(fā)展的縮影。超過15萬名中國留學生在英學習,2014年兩國人員往來突破110萬,一系列屢創(chuàng)新高的數(shù)據(jù)折射出兩國人民愈加熱絡的情感與交流。
今年是歷史上首個中英文化交流年,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覽、演出、論壇等活動正在兩國接連舉辦。習近平主席此次英倫之行將中英人文交流推向最高潮。從出席中英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展、參觀英國的三所高校,到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會見英國友人;從英國議會演講中以6個小故事生動表明中英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源遠流長,到金融城演講中提議中英共同紀念莎士比亞與湯顯祖以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從參觀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院,到參觀曼徹斯特城市足球學院時倡導中英體育交流……中國最高領導人身體力行做中英人文交流的堅定推動者,播撒下中英友誼新的種子。
作為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英兩國文化相互吸引、交相輝映,但也存在差異性。不久前,一部由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紅遍網(wǎng)絡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正體現(xiàn)了兩國教育方式的差異。然而,人類文明因其多樣性而更具交流互鑒的價值。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通過人文交流,中英兩國文化中的精華正在對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chǎn)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說,人類的具體歷史,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所有人的歷史,也必然是人類的一切希望、斗爭和受難的歷史。人文交流,不僅是國家間交往的柔性力量,也可以是推動人類歷史前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二戰(zhàn)期間,24名中國海軍學員參加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英國議會上院議員林邁可等英國人士投身中國戰(zhàn)場,中英兩國人民共同為戰(zhàn)勝法西斯浴血奮戰(zhàn);19世紀70年代,以嚴復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留英學子心懷救亡圖存、民族復興之夢負笈求學,歸國后推動了西方近代先進思想和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英友好交往的故事,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精彩篇章。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放眼英倫,鮮艷的五星紅旗仍在飄揚,“習式旋風”帶來的實在成果正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在中國,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的經(jīng)典著作與英式下午茶、“炸魚和薯條”等英式文化正被各界津津樂道。在中國領導人的親自推動下,人文交流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潤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土壤,為開啟“黃金時代”的中英關系注入情感的力量。中英文明的交流互鑒,也將為人類社會發(fā)展作出更為卓越的貢獻。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